中醫緩解化療副作用重點
由於化療藥物種類繁多,至今仍無明確辨別化療屬於何種作用,故中醫調養以扶正氣為主、調整化療所造成的脾胃氣虛、緩解化療後副作用及併發症為主。
常見化學治療副作用與保健原則:
口腔及喉嚨粘膜破損:
在癌症化療後7-14天發生,常見症狀包含口腔及喉嚨發紅、疼痛、出血與潰瘍,嚴重時會吞嚥困難,進而導致食慾減退,阻礙患者營養攝取。
保健原則:保持口腔清潔、選擇軟質且溫和性食物、補充水分保持口腔濕潤度。
腹瀉:
癌症化療腹瀉與腹痛原因多為化學藥物破壞消化道表皮黏膜細胞。腹部不適症狀通常持續5-7天,當症狀嚴重時,一天會出現解便十幾次,並且長達2-3個月。
保健原則:少量多餐、適度補充水分及電解質、避免攝取刺激性或高纖食物。
便秘:
部分化療藥物有便秘之副作用,通常在化療後5至8天發生,便秘可能原因為藥物抑制腸周圍神經、患者水分攝取與活動力減少,進而減少腸胃蠕動。
防止便秘照護原則:大量飲水、攝取高纖或促進腸胃蠕動的食物、適度做平地慢走等輕度運動。
脫髮:
因癌症化學治療藥物破壞毛囊所致,通常在治療完成後1至2個月便有新毛髮重新長出。
癌後化療掉髮照護原則:使用溫和洗髮劑、選擇佩戴頭巾或帽子以避免太陽照射頭皮。
骨髓造血功能抑制:
癌症化療後骨髓抑制是常見副作用,包含白血球過低、紅血球減少與血小板不足。化療停止後5至10天如有足夠營養,即可逐漸恢復正常數值。白血球容易在化療後第7-14天降至最低,最容易受感染;紅血球減少則可能有疲倦、頭暈、心悸、呼吸急促等症狀;血小板不足則可能容易流血、瘀青、血尿或解黑便。癌後化療骨髓抑制照護原則:保持乾淨衛生常洗手、避免出席公共場合與群聚活動、動作放慢避免頭暈、心悸與受傷出血。